本书是一本体系成熟、内容全面、学科架构完整、内在思路清晰的公共关系学实用教材。全书共15章,涉及公共关系概述、历史沿革、学科理论基础、职能、工作方法、人员、机构、行业组织、公关礼仪、公众、舆论与信息、公关活动、传播、政府及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等内容,全书语言简洁,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贴近生活,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公共关系学教材。
本书是一本内容体系成熟、包容面宽泛、学科架构完整、内在思路清晰、案例具有时效性的公共关系学教材,适合普通高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相关专业学生用作教材。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公共关系行业也在数字科技的推动下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与变革挑战。
我们震撼于新媒体井喷式发展带来的巨大传播空间。“互联网+”趋势下数字营销业务发展迅猛,已占据半壁江山,与传统营销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裂变式传播是主旋律,无门槛的传播平台是助推器,网络成为公共关系最大的舞台,也成为公共关系研究者最兴奋的研究阵地。
我们惊讶于行业与资本的对接如此迅速。继“蓝标”之后,宣亚国际于2017年2月在创业板上市,之后中国陆续有20余家公关公司登陆新三板,公关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已成为行业新常态。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是在激烈竞争中公关公司们的选择,也是巨变媒体环境下公关行业积极革新的真实写照。
我们欣慰于“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公关行业迎来的崭新发展契机。G20峰会向世界传递中国力求合作、发展、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一带一路”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从过去“低廉价格、埋头干活”的项目实施到“高质领先,共同成长”的国际品牌布局。大国的责任,让中国的企业更加关注国际行业发展的趋势,更加珍惜国际品牌形象,更加重视公共关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到中国,公共关系已经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深圳、广州一些酒店的接待到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等大型活动,公关实务的层次在日益提升,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引进阶段(1980—1987年)。1980年开始,中国的老百姓开始接触到公共关系的概念,但当时人们对公共关系的理解仅仅是接待和交际,功能单一、界定模糊,使得公共关系的职能处于混沌状态。1984年,国有企业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建立公共关系部,使得公共关系的运作由酒店旅游业走向了生产企业,由外资背景的企业走向了中资的国有企业。同年,《经济日报》发表社论,要求重视公共关系的研究,使得这一舶来品开始浮出水面。1985年,深圳大学率先在中国试办公共关系专业,使公共关系的运行由实务层面走向理论层面。1986年,由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两部公共关系著作正式问世,同时,中国第一个公共关系社团——上海公共关系协会正式成立。接着,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职业全面引入中国。
第二阶段: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6年)。1988年开始,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议开始举行。此后,除了21世纪初曾因故停办三年以外,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议每年在一个城市举行一届,开始为中国的“公关热”造势。1989年,全国公关专业教学研讨会和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理论研讨会两大教学和理论的高端会议同步推出,将教育界和理论界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而西安、杭州、青岛、石家庄等地先后创办了《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报》《公共关系导报》《公关世界》等公开报刊以及几十种内部报刊,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安徽人民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公关教材也应运而生。在这高速发展的近十年中,共出版了三百多种公关方面的书籍,有教材,有专著,有译著,有丛书,有论文集,有字典,有词典,有手册,有大百科全书。同时,各高校相继在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传播学院、新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文学院等各种学科背景下开设公共关系专业。其中,既有关于公共关系核心概念大讨论的严谨的学术思考,也有类似选美一样的公关小姐、公关先生大赛,在红红火火之余渐渐显示出公关的不规范、不专业、界定不明、功能不清等问题,媒体上开始出现类似“公关热的冷思考”这样的文章,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要防止将公关庸俗化。
第三阶段:调整阶段(1997—2004年)。经过近乎疯狂的高速发展以后,中国的公共关系进入了调整期,其中一些公关媒体开始更名,一些公共关系专业也因为分配困难而改变方向,公共关系组织开始分化,大量的组织难以为继,而社会上很多的误解也随之而来,甚至有些人把拉关系、走后门乃至许多不健康的活动都冠以公共关系,严重损害了公共关系的声誉,影响了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评价。这一阶段关于公共关系的出版物明显减少,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从招生到分配都开始回落。尽管如此,这期间,每年一届的公共关系理论研讨会仍在继续,国际间的公共关系交流从未间断,世界顶级公关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一如既往,大学的公共关系教学在向专业化和普及化两个方向发展,硕士层次、博士层次的公共关系教育依然在持续推进,政府和企业仍然在运用公关的手段塑造形象、协调公众。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调整期,相比于狂热的阶段来说,它是低谷;而相对于以前低层次的循环来说,它是升华。
第四阶段:理性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完成重新登记,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创办《国际公关》杂志,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议在中断三年以后于长沙重新恢复,中国的公关开始进入理性、有序、适度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新的科技革命带给我们新的发展机遇。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大智移云”所带来的科技革命,必然给公关界带来重大变化。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方式改变、消费升级带来的消费者需求体验变化,都意味着公关实务界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此外,随着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及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公共关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是大国形象传播还是城市品牌传播、企业品牌塑造,对公共关系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新型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令国家、城市和企业开展跨文化传播都是公关实务界面临的新课题。我们相信这一个过程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公关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起承转合的阶段,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方式,为今天的局面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笔者有幸从1985年开始从事公共关系的研究,三十多年来曾领导过中国第一个试办的公共关系专业,参与过中国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教育会议的组织,起草过中国第一个公关行业规范,参加推出过中国第一套公关丛书,是中国公关发展的见证人之一。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笔者及其团队已与公关结下了终身之缘,我们希望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使公关的发展走入健康良性的轨道。为此,我们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尝试。本书是编写组根据多年来既有的研究成果,经修订、完善而成。最初是为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对从业人员职业提升需求而编写。为了适应普通高校公共关系专业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学习的需求,编写组重新设计全书的框架体系,删去若干章相关度较小的内容,补写若干章对高校教学来说必不可少的内容,修订增加理论性、系统性、时效性的内容,同时对全书的案例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时效性强的案例,其中不乏时下公共关系领域的热点话题,以求给读者阅读时带去“扑面而来的新鲜感”,留给读者结合教材理论思辨的空间。我们希望提供一本较为成熟、包容面宽泛、学科架构完整、内在思路清晰、案例具有时效性的教材。
因为行政事务缠身,笔者专程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薛可教授共同主编本书。薛可教授亦长期从事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领域学术研究,是公关领域的行家,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宝钢教育奖获得者。她在复旦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南开大学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后,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深造多年,是中国最早在全球顶尖的美国《公共关系评论》上发表论文的学者之一。我们负责设计全书的框架体系和编写体例,并审定各章的核心观点,对本书的结构与核心观点负责。本书课题组成员包括周晓(北京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景庆虹(北京林业大学)、王新华(燕山大学)、张任明(广东行政学院)、庄莉红(集美大学)、乔宪金(东北大学)、薛可(上海交通大学)、王琦(上海交通大学)、胡毅伟(上海交通大学)、陈治任(上海交通大学)、孟竹(上海交通大学),对本书内容的原创性文责自负。陈欧阳、衷雅璇、仪丽君亦协助主编做了不少工作。本书的编审委员会由汪钦(主任)、王方华、邢颖、李兴国组成,负责教材的审定。
本书自2008年4月第1版出版后,承蒙学者、业界同仁的厚爱,被广泛使用,也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与鼓励,多次重印。十年过去了,市场环境、技术手段、相关学科、知识沉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仕云老师的建议和推动下,我们成立了教材修订小组,由笔者确定修改的原则、方法,选定案例,由薛可教授具体组织修订,更新了全部重要案例,增写了相关新的章节,对原有表述和文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提升。胡毅伟、陈治任、孟竹参与了章节补写、案例调整和文字梳理,胡毅伟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洪立老师、韦燕春老师对本书第1版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感谢本书第2版策划编辑陈仕云老师、责任编辑张凤丽老师认真负责地推动着本书的修订工作。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课题组成员所在各院校的大力支持,感谢支持本团队多年研究的各种社会力量。另外,我们引用了业内的一些优秀文章作为本书的案例和思考题的参考,并且竭尽所能地与这些文章的作者进行了联系,一些未能取得联系的作者,请见书后参考文献并速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支付相应的报酬。对于这些优秀的作者,我们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深知要让一门体系相对成熟的学科有所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劳动,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达到或接近这样的目标。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余明阳
于上海交通大学
余明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EMBA、MBA、MPAcc、EDP等开设过经济管理类、新闻传播类、公共关系类、广告类、哲学类等课程和专题讲座。主要研究领域:品牌战略,企业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与广告。
第1篇 公共关系基础
第1章 公共关系的含义2
【本章结构】
【本章学习目标】
1.1 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2
1.2 公共关系构成的三大要素9
【案例分析】
【本章精要】
【思考题】
第2章 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20
2.1 公共关系的起源20
2.2 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26
2.3 公共关系的发展29
第3章 公共关系学科的理论基础35
3.1 市场营销学与公共关系35
3.2 传播学与公共关系49
第4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58
4.1 公共关系的职责58
4.2 公共关系的功能61
第2篇 公共关系主体
第5章 公共关系人员82
5.1 公共关系人员素质概论83
5.2 公共关系人员的意识91
5.3 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结构96
5.4 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98
第6章 公共关系机构105
6.1 公共关系公司106
6.2 公共关系部115
第7章 公共关系行业组织125
7.1 公共关系行业组织概述126
7.2 公共关系行业组织的职能128
7.3 公共关系行业组织的管理134
第8章 公共关系礼仪141
8.1 礼仪概述142
8.2 日常交往礼仪146
8.3 交谈礼仪149
8.4 聚会和庆祝活动仪式154
8.5 外事礼仪154
第9章 政府的公共关系158
9.1 政府公共关系概述158
9.2 政府公共关系的障碍161
第10章 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关系167
10.1 公共关系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作用167
10.2 医疗保健中的公共关系169
10.3 教育中的公共关系172
第3篇 公共关系客体
第11章 公共关系内部公众178
11.1 企业的内部公众——员工179
11.2 企业的内部公众——股东182
第12章 公共关系外部公众186
12.1 企业的外部公众——顾客187
12.2 企业的外部公众——供应商189
12.3 企业的外部公众——经销商192
12.4 企业的外部公众——竞争者195
12.5 企业的外部公众——金融196
12.6 企业的外部公众——政府198
12.7 企业的外部公众——非政府组织200
12.8 企业的外部公众——媒介203
12.9 企业的外部公众——社区206
第13章 公共关系法规与职业道德210
13.1 公共关系法规210
13.2 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215
第4篇 公共关系媒介
第14章 公共关系舆论与信息224
14.1 公共关系舆论225
14.2 公共关系信息234
第15章 公共关系的人际传播246
15.1 人际传播的基础理论247
15.2 交谈技巧255
15.3 演讲260
15.4 说服263
15.5 谈判266
15.6 投诉处理272
15.7 新闻采访的接待和处理274
第16章 公共关系的大众传播279
16.1 公共关系新闻传播280
16.2 公共关系广告291
16.3 网络CI传播298
16.4 公共关系的大众媒介选择原则304
第17 章公共关系的网络传播309
17.1 网络的定义与特征310
17.2 公共关系的网络传播318
17.3 公共关系的整合营销传播325
第5篇 公共关系运作
第18章 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336
18.1 公共关系调查336
18.2 公共关系策划345
18.3 公共关系实施354
18.4 公共关系评估360
第19章 公共关系活动366
19.1 公共关系日常运作366
19.2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370
第20章 公共关系危机处理384
20.1 公共关系危机的特点384
20.2 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意义和基本原则387
20.3 处理公共关系危机的方法和技巧390
参考文献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