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的匠心对话》以传统手工艺种类分为6个章节,分别是:陶艺、传统漆艺、版画、石雕、铸剑和编织。作者对两岸6组12位手艺人进行深入采访,以手工艺的介绍、手艺人的人生经历、挑战、心得、成就、情感等为维度一层一层挖掘,描绘并展现他们在坚守和追求精湛技艺道路上的同与异。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和记忆将中华民族联结在一起,这使得两岸传统手工艺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两岸同胞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每一组手艺人的故事对比着看又别有意趣。
人生每一刻,都因深入而深刻奈何一生太短,便叫一瞬很长,这样的句语藏在书中各个角落,是作者作为文案出身的资深广告创意人文字功底的展现,更是他在采访书中这些传统技艺坚守者时的真实感悟。希望读者朋友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找到一些共鸣,获得一些启发。
分布在全书的382张精美图片展现了手艺人的作品、创作地和工作场景。除此之外,在每个人的篇尾,还有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观看记录视频的二维码。手艺人的诉说、身处的环境、工作时的神情……希望这些动态的信息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门手艺以及坚守这门手艺的价值。
很多传统手艺在两岸都是同源的。2019年年底结束对台湾手艺人的采访后,作者罗易成如是说。他相信,传统手艺不仅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承载着很多个体的乡愁以及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
无论身在何方,对于家乡的记忆和可以承载这些记忆的物件会给我们带来安慰和温暖。罗易成在书中讲述的两岸六组十二位手艺人,正是以他们的技艺和双手保护着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
如《汉声》杂志总策划黄永松先生在推荐语中所说,当下我们的手工艺是在求新、求变、求市场的时候。用技艺守护记忆的同时,如何让技艺得以传承和延续,也许是我们可以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发现了吗?《求同存艺》的封面挂着水珠,它是由手艺人采用传统大漆的工艺制作的。这是将传统技艺运用在当下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希望在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大家的共同推动下,今后会有更多、更具突破性的尝试,以保护传统为前提,逐渐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新和变。
序:不只是器物的实用之美,还有纯粹的爱与感动
罗易成本来是一个做传播的广告创意人,他做广告创意、写文案,积累了很多经验。这几年他放下原来的工作,把精力聚焦于传统手艺和手艺人,挖掘、记录他们的故事,再借助他的广告经验进行传播,尝试在当今时代为传统手艺探索一条出路。
我看到他这几年带着团队把手艺人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也写成了书。广告创意人的身份让他具有一种特别细腻敏锐的感觉,所以他对手艺人的记录不是简单的记录。他能把一个手艺人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用一种简洁、直接的语言总结概括之后表达出来,这对我们在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例如,他为性格木讷、不善言辞的手艺人刘坤庭写的文案深沉的表达,从放弃语言开始,这句话不仅概括了手艺人不善言说的普遍特质,也表达了他们擅长于凭借手中的作品打动、感染他人的共性。
这句文案描述的手艺人刘坤庭,是罗易成带着团队在2019年横跨海峡两岸深入拜访的12位传统手艺人中的一位。罗易成将这个项目命名为求同存艺,他这一次将视野从中国大陆拓宽到了中国台湾地区,通过手艺的传承、现状以及手艺人自身的经历等维度的对比,凸显了两岸手艺人互相交流和借鉴的价值。
上面提到的刘坤庭是长沙铜官窑的传承人,与之对应的台湾同行则是我推荐给他的手艺人田承泰。在去台湾之前,罗易成和我说起求同存艺计划,说希望在台湾也能找到一个做陶瓷的手艺人,我就和他说起 柴烧狂人田承泰。我去台湾的时候见过他,也曾看到他的柴烧作品,但和我不一样的是,罗易成可以几天几夜守在那里记录田承泰排窑、烧窑和出窑的过程。阅读他的记录,让我又重新认识了一次田承泰;阅读他的记录,让我们可以更深入、直观地看到手艺人的作品和创作状态,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手艺人顶着高温汗流浃背地投柴的过程,看到柴烧的落灰在陶器上形成层次和颜色的变化,体会到手艺人为了追求层次变化而一次次回窑重烧的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承担失败的风险,要忍受不为人知的孤独。对比大陆手艺人刘坤庭,他们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精彩和不同。
手艺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历史遗迹,如故宫、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等,都是过去手艺人留下的杰作,他们的手艺让全世界有目共睹。也有一些手工艺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我们不能称其为杰作,甚至多数被大众忽略,而罗易成的《求同存艺》,让我们看到这些虽然不起眼,但是承载了老百姓审美素养和生活实用智慧的小器物。比如台湾关庙的竹编和宁夏的麻编,它们不仅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布置在家里,让我们感受到器物之美。
器物之美不只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或用到的物品上,有些器物之美甚至被前人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图腾符号,我们大家熟知的成语琴瑟和鸣的美好寓意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这本书里,罗易成为我们溯源琴瑟和鸣寓意的本体。在台湾制作古琴的王天胤和在湖北武汉研制古瑟的刘比建,他们所传承的手艺,在丰富我们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毫无疑问地丰富着我们的精神文明。
完成十二位手艺人的采访之后,罗易成和我分享了这些手艺人的经历和背景,这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纯粹性。一门手艺,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存在,但是工业化的变革和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让很多传统手艺能实现的谋生价值变得越来越弱。而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手艺人把一门技艺贯穿于自己生命的整个过程,我认为他们做的事情,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化、对于人类情感和对于人生价值的坚守。如果没有这群手艺人的坚守,我们的文化遗产会渐渐地消失。另外,我认为这些手艺人身上纯粹的超越精神,在当代,无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普通上班族,都应该学习。正是这种坚持、超越和纯粹性,使他们取得了专业上的成绩。版画家林智信通过版画刻画了台湾老百姓祭拜妈祖的传统习俗,他用20年时间来创作一幅100多米的版画长卷,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个作品将来不是用来出售的。我们现在画画时,随便画一幅小画,若自己觉得不错,就会想着这幅画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与之相比,那些有责任、有理想、有自己信念和坚守的手艺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学习手艺人身上那种精神,那种纯粹的爱和感动。
罗易成记录下来的匠人精神,不只作用于一个手艺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匠人精神的宣传和弘扬让我们当下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和反思的东西。我认为这是《求同存艺》可以提供给我们的价值。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李小可
罗易成,文案出身的资深创意人,曾在奥美、达彼思、HAVAS等国际公司任资深文案、创意总监、创意合伙人等职,畅销书《金牌文案》《幕后大脑》联席作者。
2015年辞去广告公司的工作,启动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计划,于2018年在三联书店出版《中国守艺人一百零八匠》,该书入选2018年度华文好书榜40强。
罗易成至今已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实地采访手艺人250多位,被媒体称为中国守艺人第109匠。
序
缘起
章 抟土作器
长沙铜官窑传承人刘坤庭 VS 台湾柴烧人田承泰
第二章 琴瑟和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楚式漆艺传承人刘比建 VS 台湾漆艺师、琴人王天胤
第三章 刻画入微
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任鹤林 VS 台湾版画大师林智信
第四章 此石此刻
陕西石雕技艺传承人高树飞 VS 台湾石雕大师黄滢权
第五章 刀剑入梦
冷兵器研磨师闫民 VS 台湾铸剑师郭常喜
第六章 择善而织
宁夏麻编代表性传承人张璟 VS 台湾竹编大师卢靖枝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