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是构成人生体验的重要内容,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自然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亦受到重视。20世纪中叶以来,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自然体验学习。中国于 20 世纪末引入这一模式,2010 年以后在实践中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本书以自然体验学习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总结为核心,探索自然体验学习的思想源流、课程方案、国际状况,和现实问题,以及与现有中小学教育的关系等主题,具体内容包括:自然体验学习的定义、自然体验学习的内容、自然体验学习的类型和特征、自然体验学习的思想源流和理论基础、自然体验学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自然体验学习的国际现状和动态、自然体验学习在中国学校的实践、自然体验学习与核心素养等。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似乎使得城市化不可逆转。
人群涌入城市,高楼拔地而起。
从前,我们的父母放学回家去河里捞鱼摸虾,现在我们放学进客厅看电视打游戏。
我们与自然越来越远了,离大千世界的奥秘与乐趣也越来越远了。
我们对自然越来越陌生……自然究竟是什么?
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在自然中生存、繁衍、进化,利用自然中丰富的生产资料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独活,人类在自然中获益良多。
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是一门由来已久的学问, 而《自然体验学习》就介绍了自然体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国际探索与实践。
什么是自然体验学习?它有哪些理论基础?它有哪些内容?它如何评价和实施?这本书将悉数为您呈现。这里亦有丰富的自然体验学习实践案例供以参考,期待您的青睐。
在一个空气湿润的春日,一群孩子聚集在森林里,他们身着防水保暖的户外服装,脚上穿着长筒雨靴,互相鼓劲,喊着号子兴奋地将一根原木合力举起。 嗨,让我们来玩捉迷藏吧!一个孩子大声喊道,调 皮地躲到了一棵大树的后面。我们要开始计数喽! 其他孩子应和着,嬉闹着跑进了树林。
这一幕发生在加拿大的一所森林学校中。每天,孩子们沿着小径,来到没有围墙的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他们在森林中一路探寻、触摸、感受、冒险 甚至犯错,并且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和普通学校的孩子一样,他们在这里发展心智,培养技能,形成德操。目前,这种学习模式在欧洲、北美,以及 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开展。
把自然体验作为一种重要教育内容的理念起源于北欧国家,在丹麦、瑞典尤为盛行。北欧国家森林茂密,地广人稀,自然保护状况良好,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野外活动,学生从幼儿阶段起便经常到森林中开展教育活动。即使在寒冷的季节,孩子们也会到森林中去。幼儿园的日常游戏、歌谣、跳舞、阅读等活动全部在森林中开展,从而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和瑞典在这方面的各类活动已经趋于成熟,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汇合、总结、提炼、升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从而形成了自然体验学习(nature-based experiential learning)的主张。尽管各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大相径庭,但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环境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个体发展机会是共同的理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森林学习均强调共同的基本理念,即在自然中学习关于自然的学习和为了自然的学习。因此,可以将自然体验学习视为以大自然为媒介、以自然体验活动为主线的各类教育的总称。目前,世界各国开展自然体验学习的场所不仅有公立的学校教育机构,还包括托幼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私人设立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教育对象主要为317岁的少年儿童。
大自然是一个蕴藏着无穷可能性的教室,从中可以获得各式各样的体验,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孩子们可以侧耳倾听鸟鸣或动物的叫声、人类在雪地上行走的嘎吱声、风从林间穿过的呼啸声,可以认真观看森林四季的色彩、动物和树木的身姿、晴天或阴天的光影,可以细心体察寒风的凛冽、阳光的煦暖、树皮的粗粝,可以驻足品味花草的味道、泥土的气息、随风传来的芬芳。无数生动的体验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丰富的自然体验学习。因此,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集体意识推动着整个学习的方向,让每一次学习都是新鲜的。孩子们也会把各自的个性、经历和故事带到学习中,在整个自然体验的过程中展开绘声绘色的绝妙想象。或者是天马行空的幻想,或者是生活经验的再加工,孩子们的想象力为自然体验学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儿童的学习质量取决于他们的想象力、直觉、学习意愿,以及浸入学习环境的水平。通过引发好奇心和激发兴趣,一次林间漫步便可以成为引导儿童精神成长的奇妙探险。在自然体验学习中,孩子们可以看到一个事物的多个视角,可以融合与运用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在自然中学习,建立与自然亲密的联系,孩子们会发展出一种关心的知识,把学习的目的从我知道转移到我关心,认识到自己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并且发展出关心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整体价值观。
教育一词在拉丁语中是从词根引发变化而来的。自然体验学习正是基于教育的这一真谛,将体验作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孩子们自主地生成观念和思想。自然体验学习提供的是一种引发式的课程,而不是注入式的课程,其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同样重要。通过沉浸于大自然的体验,孩子们能够与自然产生深刻的联系,并且持续地发展社会技能和身体技能。20世纪中叶以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儿童周边的生活环境都呈现出逐渐恶化的趋势,进而导致儿童的直接环境体验逐渐减少,对其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养成带来消极的影响,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将这一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自然体验学习正是治愈自然缺失症的一剂良药。
近年来,随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自然体验学习的效能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也为自然体验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场所和丰富的设施条件。20世纪末,美国康奈尔(Joseph Cornell)的《与孩子共享自然》(1979)一书被译介到中国,自然体验学习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在我国得到了逐步普及和推广。教育不仅建构学生对环境的态度与价值观,并且借助专业知识的传承与思想的激发,发展出更新的解决方法,推进人类生活向前迈进。面对全球生态和环境的严重问题,教育作为人类核心利益的重要价值愈加凸显。没有有效的教育,人类将无以应对全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实现。从历史和国际的经验来看,在教育体系中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然体验学习机会,推进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显然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
本书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自然体验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CAJA16056)的研究成果之一。其中,、二、三、四、六章由黄宇(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第五章由王瑾(首都师范大学)编写,第七章由刘健(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雱(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闫得方(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金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孙雪峰(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三中学)等编写,徐佳、赵珂、史安丁、高雅男、崔慧慧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协助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后由黄宇统稿完成全书。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为自然体验学习的推进和普及,为方兴未艾的自然体验学习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