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共分12章。第一章,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讲话精神和国家系列文件,阐述广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情况,分析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从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等方面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向,进而分析技工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第二章,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分析技工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重点分析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内涵与构成、机制与运行、任务及分工,全面阐述技工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第三章,基于大思政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阐述其建设方案及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精品思政课程的教学案例。第四至六章,重点分析大思政育人体系中的第二板块“课程思政”,从建设方案、融合方案、特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案例等方面分析人文素质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探索,从设计思路、模型构建、三层实践、改革反思等方面深入分析阐述“工—学—育”一体化课程思政融合模式的创建与探索。第七至十二章,重点分析大思政育人体系中的第三板块“综合育人”,呈现了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建设方案,并总结归纳了系列典型案例,列举了大量翔实的活动纪实、案例纪实进行具体阐述。此外,为了使书稿更具参考价值,我们将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具体建设方案、师德考核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分析报告放置到附录中,并同步分享了学院教师获得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的两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案例,以便读者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简称“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融合有更具体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技能强国理想、培养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如何结合技工教育特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技工教育者急需研究的课题。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铸魂育人”“三全育人”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为技工院校思政育人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进一步为技工教育探索大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融合做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在以上政策文件指引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分析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学习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和借鉴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基础上,立足技工教育特点和校本特色,基于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基础,对新时代下技工院校思政育人工作进行了积极思考。我们认为,应将所有部门、所有师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范畴,在全体教工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初心、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推动全体教工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着力实现全员育人;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打破课程藩篱,探索融合渠道,在学校所有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着力实现全过程育人;应充分整合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行动和学生活动的育人功能,打破德育瓶颈,推进价值引领,把学生在学校中的所有活动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的平台搭建和机制建立,在学校范围内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整体构建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组成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进而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
结合以上分析,为推进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和严谨性,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同步对体系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进行了理论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旨在学校所有课程的学习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需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基础,来指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之功,重在学习者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必须有道德能力理论的支撑;基于大思政育人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体系要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达到有机统一;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全部环节上,离不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始终要注意观察学习对于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展开,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自我建构。此外,我们应该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文化生态,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立德树人为目标,应用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以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基于以上思考和研究,2019年年底,我们开始着手构建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经过两年探索,初步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136”大思政育人体系。体系体现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性理念,由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综合育人体系三层结构组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人文素质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的思政融合,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了管理、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环境6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体系以综合育人体系为基础、课程思政体系为重点、思政课程体系为核心,分层推进、环环相扣,形成十大育人模块相互衔接的育人系统,呈现了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展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的合力效应,并具有动静结合、显隐并举、量质递进的特征,符合全员性、全方位性、全过程性“大思政”格局的特点及要求。
在此基础上,为推进以上体系的落地实施,我们制定了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方案,全面推开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工作,着力探索“教-管-服”体系管理机制和“工—学—育”课程思政模式,力争通过大思政教育,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整个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导向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原则,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加强总结提炼,输出育人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融合、育人实践案例等一系列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政育人建设成果,包括15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思政融合指导手册、综合育人典型案例画册等,通过对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初步构建了具有技工教育特点、校本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
因此,为了更好梳理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和实践经验,我们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12章。第一章,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讲话精神和国家系列文件,阐述广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情况,分析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从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问题,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等方面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向,进而分析技工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价值定位。第二章,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分析技工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为例,重点分析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内涵与构成、机制与运行、任务及分工,全面阐述技工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第三章,基于大思政育人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阐述其建设方案及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精品思政课程的教学案例。第四至六章,重点分析大思政育人体系中的第二板块“课程思政”,从建设方案、融合方案、特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案例等方面分析人文素质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探索,从设计思路、模型构建、三层实践、改革反思等方面深入分析阐述“工—学—育”一体化课程思政融合模式的创建与探索。第七至十二章,重点分析大思政育人体系中的第三板块“综合育人”,呈现了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建设方案,并总结归纳了系列典型案例,列举了大量翔实的活动纪实、案例纪实进行具体阐述。此外,为了使书稿更具参考价值,我们将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具体建设方案、师德考核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分析报告放置到附录中,并同步分享了学院教师获得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的两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案例,以便读者对工学一体化课程(简称“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融合有更具体的借鉴。
作为学院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系列成果之一,本书在研究探索和编写过程中,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刘志文院长和何东教授给予了体系构建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学院党委对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和实践的正确指引,感谢学院翟恩民五级职员前期的深入指导,学院李红强院长、夏玉汕专职纪委书记、吕慧敏副院长、赵勤德副院长的大力支持。感谢深入参与学院思政理论课建设,人文素质、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思政研究探索和实践工作的朱漫、寿丽君、陈波、陆爽格、蔡芝亮、李培德、李秋献、钟海波、罗家慧、房运梅、金碧辉、樊颖颖、杨丹莹、陈佩文、杨美玲、徐岚、伍威萍、张静等老师。感谢深入参与学院工学一体化课程思政融合研究探索和实践工作的陈志佳、吴多万、周红霞、王正旭、高小秋、张扬吉、陈静君、宋雄、符强、李江、张樱楸、王岑、伍平平、赖宇树、黄雪彩、钟文等老师和15个专业教学团队。感谢深入参与综合育人板块研究探索和实践工作的邱志慧、方常亮、刘珍秀、刘新江、伍尚勤、杨莉莉、谢炳康、夏蕾莉、刘丽婉、吴军、甘路、吴佳琪、康梦娜、苏燕、周念丹等老师。感谢以上参与老师提供的大量材料、课例、案例、纪实,以及在初稿编写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林枫、彭豪、李晶、李夏、李燕东参与书稿材料修订和文字编辑工作。感谢林榆提供图片。感谢学院政工处王红梅主任提供的学院师德考核办法附录资料。
本书是学院在技工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思考和探索,是技工院校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的积极回应。我们希望能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上的构建和探索,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技工院校在新时代如何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路径探索和经验分享。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书稿的完成只是学院对大思政育人工作研究和思考的阶段性成果,很多研究还不够深入,总结提炼还需进一步深化,加上笔者水平和能力所限,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此恳请各方家批评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实践,为新时代技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第一节 政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文件解读
第二节 项目背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第三节 改革试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改革探索
第二章 技工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理论基础:思政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体系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内涵与构成
第三节 机制运行: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机制与运行
第四节 建设方案: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任务与分工
第三章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设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措施
第二节 教学案例: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打造精品思政课程
第四章 技工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设方案:人文素质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建设措施
第二节 融合方案:人文素质课程思政融合方案
第三节 特色课程:人文艺术选修课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节 教学案例:课程思政培养人文素质
第五章 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设方案: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措施
第二节 教学模式: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教学案例:课程思政培养通用职业素质
第六章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思政融合探索
第一节 设计思路:工学一体化课程思政模式的系统设计
第二节 实践探索:工学一体化课程思政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改革反思:工学一体化课程思政模式的改革反思
第七章 技工院校管理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设方案:管理育人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措施
第二节 活动纪实: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营造法制育人环境
第三节 案例纪实:加强安全防护教育,保障校园安全环境
第四节 活动纪实: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校园文明风气
第五节 活动纪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助力学生自主管理
第八章 技工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设方案:实践育人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措施
第二节 案例纪实:开展“三自”教育实践,了解自我
第三节 活动纪实:参加企业认知活动,理解职业
第四节 案例纪实: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发展潜能
第五节 案例纪实:推广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
第六节 活动纪实:组织主题教育实践,坚定信念
第九章 技工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设方案:心理育人工作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措施
第二节 典型案例:建设科学规范心理育人阵地,培养健康心理
第三节 典型案例:建立心理健康测评管理系统,加强心理干预
第四节 活动纪实:打造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正向环境
第十章 技工院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建设方案:网络育人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措施
第二节 典型案例:同心同向,着眼长效机制建设
……
第十一章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第十二章 技工院校环境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