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为学习空间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新技术的新型学习空间不断涌现。随着新型学习空间的迅速推广,空间变革带来的教学变革日益成为研究新热点。空间变革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教师如何依据空间调整教学决策、学生在新型空间中的学习行为有何变化等,都是新型学习空间变革带来的新议题。面对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空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场所感理论,探讨场所感的技术促进策略,为新型学习空间重构提供参考。同时对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空间的新特征与新趋势进行了阐述。
学习空间变了,教与学变了吗?本书在介绍学习空间概念及其应用策略的基础之上,以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学习空间为例,开展了系列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新型学习空间应用策略,布局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变化,教师教学决策过程,应用效果评估,以及面向场所感的学习空间理论拓展等内容。
前言
教室和校园的发展由来已久,其形态演变也相对固定。伴随着教育领域中的空间转向、
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学习科学对学习理解的不断深入,学习发生的场所学习
空间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新型学习空间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之一,空间变革对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决策有什么样的影响?空间变革对学生学习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新
型学习空间应用效果如何评价?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新型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开发,本书主要围绕新型学习空间的实
践应用策略及效果展开讨论。学习空间变了,教与学变了吗?本书在介绍学习空间概念及其
应用策略的基础之上,以华东师范大学的新型学习空间为例,开展了系列实证研究。主要围
绕新型学习空间应用策略、布局变化、教师教学行为变化、教师教学决策过程、应用效果评
估,以及面向场所感的学习空间理论拓展等内容。
全书共7章,第1章概述了学习空间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并对典型的新型学习空间和虚
拟学习空间案例进行了介绍。第2章则主要讨论了新型学习空间的策略转变带来的不同体验,
重点介绍了思维可视化教与学策略和面向学生参与的应用策略。第3章主要以学生座位选择
为切入点,阐述了空间重构过程中新型学习空间的布局变化。第4章重点介绍了新型学习空
间中的课堂转型,详细阐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第5章论述了教师对新型学习空间的适
应与改变,重点研究了新型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决策行为的影响。第6章着重研究了新型学
习空间应用效果的评估,审视空间变革的愿景与实效。第7章尝试进行了学习空间研究的理
论拓展,重点阐述了面向场所感的学习空间及其促进策略。
研究的主要结论:新型学习空间中同样存在座位的黄金区域,其位置面对教师和白板(显
示区域)方向呈三角形展开;在新型学习空间中教师讲授比例降低,小组教学运用更多,师
生空间距离缩短;教师环境适应水平差异影响其对空间适用性的判断及教学决策,空间要素
交叉影响教师决策;新型学习空间中,教师积极应用新型学习空间变革,学生主观满意并未
带来实际行为参与的改变,空间结构布局比技术功能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更大;场所感可以
为学习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支持,学习空间研究可以从场所依恋、场所认同和场所依赖三个维
度来促进学生的校园场所感,技术在信息收集、场所感营造、场所定位、信息呈现等方面可
以有效促进场所感。这些结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型学习空间中的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现状提
供了帮助,在改进空间运用、空间设计、技术融入和服务推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所限,书中内容虽经多次校对,但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
读者批评指正,也欢迎对学习空间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信与我们进行深入交流(电子邮箱:
赵瑞军zhaoruijun1980@126.com,陈向东chen_xiangdong@163.com)。
赵瑞军
生于1980年, 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现就职于嘉兴学院平湖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环境,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
陈向东
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信息技术教学论、共享调节学习理论、新媒体阅读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中国智能教育技术发展报告2019-2020》《协作学习中的群体感知》《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目录
第1章现状与未来:学习空间概述
11学习空间
111学习空间的概念
112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
113学习空间连续体
114学习空间隐喻
12新型学习空间及其发展
121促进新型学习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122典型的新型学习空间案例
13虚拟学习空间及其发展
131虚拟学习的空间特征、功能与发展
132虚拟学习空间案例
第2章不同的体验:新型学习空间的策略转变
21思维可视化教与学策略
211思维可视化策略的概念
212思维可视化教与学策略设计
22面向学生参与的学习空间应用策略
221当前学习空间存在的问题
222学生参与理论
223促进学生参与的学习空间应用策略
第3章空间的重构:新型学习空间的布局
31学习空间中座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32案例研究
321研究问题
322研究对象
323研究方法
324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4章课堂的转型:面向新型学习空间的教与学
41新型学习空间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42新型学习空间中师生互动
43新型学习空间中师生的人际距离
44案例研究
441研究问题
442研究对象
443研究方法与工具
444数据分析
445总结与讨论
第5章适应与改变:新型学习空间中的教师决策
51空间要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52空间中教师的环境适应
53空间对教师教学决策的影响
54案例研究
541研究问题
542研究对象
543研究方法与工具
544个案分析
545总结与讨论
第6章愿景与实效:新型学习空间的效果评价
61学习空间的评估内容
62学习空间的评估模型
63案例研究
631研究问题
632研究对象
633研究方法与工具
634数据分析
635总结与讨论
第7章理论与拓展:场所感理论与新型学习空间研究
71教育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72教育领域中的场所感
721国际研究现状
722国内研究现状
73学习空间中的场所感
731空间研究中的场所感
732作为场所的学习空间
733学习空间的时空转变
74学习空间中场所感的促进策略
741场所感的生成机理
742学习空间中场所感的技术增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