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人类缔造社会组织、开展集体行动的基本条件。本书共分四章, 内容包括: 信任的形而上学与历史嬗变、共同体的理论及历史演进、信任与共同体的关系、现代信用制度与金融化的共同体生活。
陈明,1983年生,河北衡水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哲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研究。在《当代社会主义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
前言
第一章 信任的形而上学与历史嬗变
一、信任的本体论根据: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
(一)当下与未来之间:与时间有关的疑问
(二)知与不知之间:不完全对称的信息
(三)相信与行动之间:“信”之何以为“任”
(四)主体与主体之间:信任的“主体间性”
(五)道德与伦理之间:个人美德与社会伦理
(六)理性与情感之间:以情感为基础的权衡
二、信任对人的存在意义:社会性本质与本体性安全
(一)对人的存在本质的确认
(二)对存在性焦虑的克服
三、信任的嬗变:从传统信任关系到当代信任关系
(一)传统信任类型及其特征
(二)现代信任类型及其特征
(三)当代信任关系的后现代性倾向
第二章 共同体的理论及历史演进
一、共同体的词源分析:“Gemeinschaft”与“Gesellschaft”
二、思想史上的共同体理论
(一)古典城邦共同体思想
(二)近代契约共同体思想
(三)客观伦理共同体思想
(四)现当代共同体主义
(五)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概述
三、共同体的历史演化
(一)古代共同体:“直接的实体性”
(二)市民社会共同体:“中介的基地”
(三)真实的共同体:“在联合中获得自由”
第三章 信任与共同体的关系
一、“交往关系”:信任与共同体的内涵一致
(一)“关系联结”:信任的本质
(二)“关系体系”:共同体的本质
(三)“合乎人性”:真正的信任与共同体
二、联结与背景:信任和共同体的相互支撑
(一)信任之于共同体
(二)共同体之于信任
三、一致与冲突:信任与共同体的历史同构
(一)结构与功能
(二)自然法与抽象法
(三)自由与确定性
第四章 现代信用制度与金融化的共同体生活
一、信用:“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
(一)信之为用:信用即信任的功用
(二)信用制度:信任的现代性变体
(三)现代金融:信用的资本化应用
二、马克思的信用观:假象、联合与拜物教
(一)信任的假象:“对道德作出的国民经济学判断”
(二)资本的联合:“信用事业是一个崭新的力量”
(三)信用拜物教:信用主义的“精神现象学”
三、从物化到幻化:共同体生活的金融化景观
(一)金融化:当代共同体生活的哲学考量
(二)“金融之美”:人的本质力量的再开发
(三)金融幻象:生存世界的金融化景观
(四)更大的不确定性:“在空虚中消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