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日渐成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性的技术。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5G、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物联网标识、超级计算等领域发展势头向好。人类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速, 信息生产和交换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信息产业基础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正在使万物互联的宏伟设想变为现实, 数字化生存将给人们带来另类的生存体验。
媒介技术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状态。 在个体日常生活世界的微观层面, 媒介技术也几乎重新塑造了个体的生存状态。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 近年来, 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塑造呈现出远远超出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势头。从长远来看, 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还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选择模式。
本书将技术哲学中的人文学派和工程学派与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之间的理论关联作为逻辑起点, 力图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 将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塑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技术哲学观, 尝试发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即以传播效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播学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 笔者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 人的生存状态中的情感结构、时空感知、认知模式、行为选择、崇拜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在完成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数字化生存状况的梳理和分析之后, 本书比较了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学者的媒介技术观, 进而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为基础, 对媒介技术的本质展开讨论。 在现实剖析和理论探讨的过程中, 本书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主要理论支点, 认为媒介技术的滥用和技术进化的自主性可能是引发日常生活异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 媒介技术应当成为日常生活批判的焦点。 同时, 媒介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恰恰与异化理论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相互对应。本书采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在对媒介技术批判的过程中力争实现从现象学的先验领域到技术哲学的存在领域的转变,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警惕技术生活共同体中媒介技术的自主进化以及媒介技术漂迁的问题。
追求人的全面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 也是本书的最终价值立场。 在很大程度上, 在很多场景中, 一方面, 媒介技术作为一种嵌入式的技术设计, 与人类结成一种媒介技术生活共同体, 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日常生活世界重要的构成部分。另一方面, 媒介技术也正在发展成为人追求全面解放过程中的新的束缚条件。在网络社会中, 除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之外,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几乎都是被各种形态的媒介技术所设计甚至左右。因此, 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论预期: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媒介技术的过度使用, 极有可能会逐步把人类的整体命运托付给以媒介技术为外在形态的电子理性, 并且这种通过媒介技术所表达的电子理性最终规定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秩序, 甚至最终制造、消解了现代人的命运。这种情形迫使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 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媒介技术脱缰的负面效应做好心理准备。
本书的逻辑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交代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界定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探讨人类技术史中的媒介技术的演变, 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变迁, 本书在此提出人类的时空观念和情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技术与人的存在之间互动的产物。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个体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的认知重构、信息崇拜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个人选择同质化问题, 本书在此提出媒介技术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追求确定性的主要物质条件, 但是我们需要对信息和媒介技术所引发的拜物教崇拜这种特殊现象保持警惕。本书通过梳理媒介环境学派主要学者对待媒介技术的态度, 以及从技术哲学的层面对媒介技术本质的探讨, 提出应当将媒介技术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对象之一。同时, 本书尝试将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与马克思、卢卡奇和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的发展建立对应关系, 将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划分为肉体异化、需求异化和精神异化三个不同层面并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以及本质命运的问题, 结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技术哲学思想, 针对当前媒介技术发展所衍生出的负面问题, 运用马克思所提供的批判武器,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媒介技术发展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异化问题提出理论反思和价值批判。
2023 年7 月30
第一章 绪论 / 001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004
(一)研究背景 / 004
(二)研究意义 / 008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010
(一)国外关于媒介技术研究综述 / 011
(二)国内关于媒介技术研究综述 / 020
三、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024
(一)研究思路 / 024
(二)研究方法 / 027
(三)创新之处 / 029
第二章 技术哲学、 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 / 031
一、 对媒介技术和日常生活世界概念的考察 / 033
(一)对技术与媒介技术的考察 / 034
(二)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梳理 / 037
二、 技术哲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映射 / 041
(一)技术哲学的起源 / 042
(二)技术哲学的两大源流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 046
三、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 技术哲学所忽视的领域 / 049
(一)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 / 049
(二)技术哲学对媒介技术的忽略 / 053
第三章 媒介技术的演变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变迁 / 057
一、 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世界宏观领域的改造 / 060
(一)意义固定与权力重构: 符号书写技术的赋魅 / 060
(二)印刷术与制造共识: 信息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 / 067
(三)光速传播与集体无意识: 电子媒介时代的心灵控制术 / 077
二、 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微观层面的演变 / 087
(一)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世界日益混淆 / 088
(二)媒介技术与个体情感结构的流变 / 095
三、 加速与压缩: 媒介技术与人类时空观感的嬗变 / 104
(一)时间问题的理论溯源 / 105
(二)个体微观心理层面的时空压缩 / 107
(三)社会宏观层面时间节奏的加速 / 112
第四章 重构与选择: 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媒介化认知与实践 / 117
一、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认知重构 / 120
(一)从具身认知到符号认知 / 121
(二)从技术认知到媒介认知 / 126
二、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与信息拜物教 / 131
(一)媒介技术演变与人类确定性来源的转移 / 132
(二)拜物教的变式: 从商品拜物教到信息拜物教 / 137
三、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与个人选择 / 142
(一)个人选择与形式理性的语法化 / 142
(二)海量数据与形式理性: 在确证性的追求中消解命运 / 148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与媒介技术批判 / 153
一、 媒介环境学派的技术观及媒介技术的本质 / 156
(一)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技术观 / 157
(二)媒介技术的本质追问 / 162
二、 媒介技术: 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批判对象 / 167
(一)列斐伏尔的媒介技术批判: 从先验领域到存在领域 / 167
(二)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 / 171
三、 媒介技术与异化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 177
(一)异化理论: 从马克思、 卢卡奇到列斐伏尔 / 178
(二)媒介技术与异化状态的三种划分 / 183
第六章 新的技术生活共同体与异化状态的消解 / 189
一、 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存在 / 191
(一)技术生活共同体中人的媒介化存在 / 192
(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 媒介技术存在论的两种批判路径 / 197
二、 媒介技术进化: 脱缰的自主性与技术漂迁 / 202
(一)无法停止的进化: 媒介技术进化中的自主性及失控 / 203
(二)技术生活共同体中的媒介技术漂迁 / 206
三、 重拾批判的武器与作为命运的异化状态 / 211
(一)媒介技术批判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 / 211
(二)媒介技术生活共同体与作为命运的异化状态 / 217
结语 / 223
参考文献 /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