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的月亮挂得很高,但出奇地明亮,如同白昼一般。在清冷的光亮里,房屋、树,都孤寂地伫立在那儿,整个院子一片死寂,静得有些吓人,好像这个世界里只剩下了我一个人。
王书敏,男,1961年出生,山东冠县人。曾任冠县人民政府驻青岛办事处副主任,后经商。先后在多家报刊发表过文章,2009年出版散文集《青春本色》。
理想照亮现实和未来(代序)
第一章母亲的身世
第二章青春,那一夜星光
1.青春记忆,遥远的角落
2.错别字,时空飘飞的记忆
3.青春往事,关于“偷”的记忆
4.青春,迷失的初恋
5.青春,那一夜星光
6.青春记忆,我的大学之梦
第三章青春组曲,我的一九七七
第四章青春记忆,法院故事 理想照亮现实和未来(代序)
第一章母亲的身世
第二章青春,那一夜星光
1.青春记忆,遥远的角落
2.错别字,时空飘飞的记忆
3.青春往事,关于“偷”的记忆
4.青春,迷失的初恋
5.青春,那一夜星光
6.青春记忆,我的大学之梦
第三章青春组曲,我的一九七七
第四章青春记忆,法院故事
1.蒋庭长、“高小生”
2.“劳改队”、满仓哥
3.“二嫂子”、孙金起
4.刘庆德
5.张铭箴
《张铭箴》写作后记
第五章青春为伴的日子,我的那些弟兄们
1.序曲,一九七八
2.兄弟干杯
3.将“神经病”进行到底
4.老魏
5.子为与振海
第六章青春,我的世界
1.大礼堂
《锁龙湖》背后的故事
2.《追捕》
3.伤痕文学梦
4.《牛虻》《第四十一》
5.春之声,我的一九七九
6.白夜
后记
《青春纪事》:
我已记不清恢复高考消息发布的确切时间,只记得考试是在年底,后来得知那是邓小平一个非常急迫的督促与决定,这就有了大学七七级与七八级同在一个年份入学的独特现象。那时的我,对上大学并不是不向往,但确有不屑般的轻视,思想深处仍天真地牢记着伟大领袖的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仍神圣地带领全班同学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仍继续坚守着饲养场以及那块学农“试验田”。
准予参加高考的政策非常宽松,不分性别,不限年龄,不论婚否,甚至经学校推荐的在校高中生也可报名,由此可见国家思贤若渴之急迫,因此出现了“师生同考、夫妻同考、父子叔侄同考、兄弟姐妹同考”的奇特现象。作为高一在校生,我是我们学校唯一被推荐参加考试的。如果我的小学、初中、高中不与十年“文革”重叠,如果我不是一个狂热的学生“领袖”没有荒废太多的学习时间,如果没有累积十年的几百万考生与吾辈竞争……或许我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山大的一名学生。然而那次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十六分,而半年后的一九七八年应届高考,我的数学成绩更为可怜,只考了二分,最终我与大学擦肩而过。我们应届毕业生一百余人的文科班,那一年无一榜上有名。对于班主任牟留柱老师来说,甚至全班同学都晓得,我就是他最大的高考期望。记得考试前一夜,天气非常燥热,为给我们减压,牟留柱老师带我们三个同学到学校南面的“一干渠”洗澡。记忆中的渠水非常清澈,稀稀疏疏的星星映照在水面,我们三位同学与老师全裸着浸泡在齐腰深的水里,非常惬意。当时的情景,三十年后仍历历在目,但回忆起来难免有一丝怀旧的伤感。
告别高中,理想与梦幻伴随着苦恼与失落,在那个青春世界里徘徊。而大学文凭被全社会的器重以及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崇高,时时触动我内心深处。虽然我购买了全套“汉语言文学”本科教材,并执着、虔诚得像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一样在那里如饥似渴,但那种没有走进大学校门的缺憾越来越成为一个重重的心结,时至今日仍耿耿于怀。
一九八二年,过了旧历年正月的样子,我再次来到济南。之前虽已到过两次省城,但对于这座城市仍感朦胧与陌生。到济南的第二天就是一场很大的雪,我与同事憋闷在房间里,突然萌生了要去看看山大校园的冲动。问过旅社的大姐,得知了方位与路线。那时我们还不习惯,也没有勇气尝试去坐公交车,就是“咯吱、咯吱”地踩着厚雪徒步向那个方向摸去。
当我终于看到那个大门,已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那校名“山东大学”果然就是毛主席的字体。面对四个红色大字,不知为何,我却有了一些茫然与不知所措,或许那是内心深处隐隐的一种人生落寞。也难怪我的同事抱怨:“就为看这四个字,踏雪个把小时,全世界也难找你这样的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