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他是状元却下海经商,开了中国纺织业之先河,成为中国第一所纺织业专业学校创办人,成就一段商业传奇)
定 价:39.8 元
- 作者:陈红晓 著
- 出版时间:2014/1/1
- ISBN:9787509549162
- 出 版 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1
- 页码:27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然后进入近代以来,外国机器纺织业的兴起,极大的冲击了中国的手工纺织业。在那个洋布泛滥的就时代,有一个中国人大力发展自己的纺织业,为中国人织出了自己的布。此人就是晚清状元张謇。
建国初年,毛泽东提及中国近代史上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张謇便是其中之一。毛泽东指出,张謇的功绩在于他对中国纺织工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本书所要展现的,就是状元张謇在工业和教育领域的感人事迹。
中国的纺织业可谓是历史悠久,然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的崛起,依托工业力量的西方纺织业也迅速发展。西方的纺织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有能力向世界出口纺织品。当欧洲列强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之后,西方的纺织品便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市场。而中国本土的纺织业因为在技术和产量上的落户,很快就被西方纺织业冲垮。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现代防治技术,以此来维护中国的纺织业,张謇就是这其中最为卓越的一人。 张謇状元出身,面对国家的困顿局面,他一方面在政界奔走,积极从事爱国的政治活动,另一方面他大力发展实业,以纺织业为突破口,在他的家乡南通开展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事实上,张謇的贡献不仅仅是中国现代纺织业的开拓者,他也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他在南通进行的市政建设,几乎成了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建设的模板。对于张謇的功绩,我们是万万不能忘的。 本书叙事通俗易懂,故事曲折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读来轻松而不乏内涵,从平凡的历史故事中,发现别样的精彩!引人入胜。
陈红晓,男,职业作家。迄今已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文学网、新华网等权威文学网站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并多次获国家级奖项。
祷引子
1 出身寒门为尊严投身科举
自小聪颖的吴起元
志气初露
为仕进做准备
冒籍的喜与悲
接连的失败
2寄身军营学识满腹,岂能不报国?
成为幕僚
初为军幕
朝鲜之行
南不拜张,北不拜李
3 考取状元为自己正名
终于中了状元
个人和民族的命运 祷引子
1 出身寒门为尊严投身科举
自小聪颖的吴起元
志气初露
为仕进做准备
冒籍的喜与悲
接连的失败
2寄身军营学识满腹,岂能不报国?
成为幕僚
初为军幕
朝鲜之行
南不拜张,北不拜李
3 考取状元为自己正名
终于中了状元
个人和民族的命运
甲午危机张状元弹劾李鸿章
被迫抗战
接连失利
父亡奔丧动真念
5 不甘亡国张謇的政治变革
改良思想的滋生
公车上书
大清朝终于开始正式变法
定盘星袁世凯
变法惨败有志士
萌生实业救国思想
6 实业救国老状元的爱国心
民族荣辱高于一切
爱国的张之洞
实业家张之洞
起步维艰
泼皮秀才上告
无论如何要渡过难关
困难还在继续
走出困境
……
引子
1912年2月12日,这是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天:这天,清朝皇帝向全国布告《清帝退位沼书》,宣布退位。这不仅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也终结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从此成为中国的历史,一个古老的国家走向新生。
清帝退位的消息震惊海内外,革命党无不欢呼雀跃,就连拜了一辈子皇帝的田间老农也着实吃了一惊。识字的,不识字的,都争着抢着要看看那《清帝退位沼书》。一时间,《清帝退位沼书》传遍海内外。
《清帝退位沼书》是一篇极具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文献。此文以不足四百字的篇幅,宣告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的终结。如此重要的文献出自何人之手?此人乃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
在中国历史上,被逼退位的皇帝有很多,每个被逼退位的皇帝都有退位让贤的诏书。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的退位诏书,能够和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相提并论。这并不是因为宣统皇帝有多么特别,而是因为他的退位诏书将是整个君王体制的绝命书:此退位诏书发布后,中国将再无皇帝!所以,此诏书事关重大,必须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人来起草。最终,曾经考取过状元的张謇成为退位诏书的起草人,他手书了君王体制的绝命书。
张謇,这个清末状元,除了给后人留下一纸《清帝退位诏书》外,更令后人敬仰的是他实业救国的壮举。他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创办近代中国的棉纺织工业,并在行业内创造众多第一;他改造南通,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附《清帝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