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情感管理的艺术
本书从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对情感的定义出发,结合四十八部经典文学作品,描绘了情感的四十八种面貌。这是一本让人更了解自己、正确辨识自我情感的书。
斯宾诺莎是对人类情感有Z深的爱与理解的哲学家,区分并定义了四十八种情感。作者借用斯宾诺莎的定义,挑选了四十八部小说中的经典场景,呈现出情感震慑人心的力量。这些内容组成四十八堂“情感课”,带领读者走进情感花园的神秘大门,让读者深切体会内心的各种面貌,活出完整的自我。 “情感哲学家”姜信珠精选48个剖析人性的故事 展现情感的48种面貌,邀你从经典名著中找回Z真切的自我 韩国年度网络票选冠军,教保文库、现代经济研究院推荐 韩国《中央日报》年度好书,中央图书馆人气图书 忧伤、愤怒、嫉妒、憎恨、绝望弥足珍贵,压抑或扼杀这些情感都是不幸的。 如果今天我们陷于不快的情绪里,明天就更加值得期待。 盼望明天能沉浸在幸福中的悸动,或许就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动力。
我们之所以喜欢照相,是因为看到了让自己激动万分、情不自禁的风景和朋友,从而想要使其永远留在记忆当中。若没有以上那些情绪的产生,我们是不会将手机或相机拿出来的。可见风景和朋友并不是我们照相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留下这份激动和快乐,风景和朋友只不过是一个媒介罢了。是的,这样的照片所要表达的并不是风景和朋友如何的美好,而是为了传递我们当时的心情。当然这些心情并不仅仅是激动和快乐,有时也有惊叹、憧憬、悔恨、愤怒等情绪。
人类是一个有情感的族类,也是以情感为基础而活跃于社会的族类。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东西,还是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够吸引我们的眼球,引起情感上的波动。如果没有情感的话,那么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会漠不关心,也不会留下记忆。换言之,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过眼烟云,我们对此也不会产生任何情感上的波动。幼年时期的幸福和不幸为什么总会在潜意识中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呢?因为,幼年时期的记忆就像畅游在湖中的鳟鱼一样,也会在我们情感的海洋中畅游,快乐、痛苦、渴望、失望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使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也让我们的情感记忆更加深刻难忘。在人生的每一段路上,我们所见过的晚霞、白云,陪伴过我们的朋友、老师和家人,都会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一个位置,就像每一张已经褪色的照片一样。可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学会了压抑甚至埋没情感,因为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对每件事情都心存亦喜亦悲的情感,我们就会感到很疲惫;或者如果太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利益。情感是记忆大门的敲门砖,成人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得如一潭死水一样,无风无浪,没有任何起伏。也许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在我们的记忆海洋中,再也找不到相关的记忆了。更加悲惨的是,当我们变老年后,甚至连当天所做的一切都不记得了。人生只有一次,为了我们的人生,我们要找回一直被压抑得变形的感情,活出风采,活出自我。 情感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没有情感生活,人生就没有喜悦,没有激情,更没有记忆,所以我们要感受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五彩缤纷、光彩耀目的记忆,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欢声笑语。好了,亲爱的朋友们,言归正传,现在让我们开始吧。这本书会让我们找回与记忆有关的形形色色的人间众相,在读这本书时,你并不是独自一人,有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陪伴着你,同时还有情感专家斯宾若莎和作为作者的我陪伴各位坐在这趟寻找情感的列车上。为了让我们宝贵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请认认真真地阅读这本书吧! 2013年11月深夜 于光华门工作室 序 “理性”是我们篡改感官证据的根源。 只要感官显示生成,流逝,变化,它们就没有说谎。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一 在当兵的日子里,没有比休假更让人兴奋憧憬的了,特别是第一次休假,简直有一种如上天堂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可能会终生难忘。相反,每次假期结束以后要归队时,总会感到惆怅,好像有一种跳下万丈悬崖的决心。第一次休假时,父母和朋友一见到我总是问个不停:“听说军队管理很严哟!”而我本身也是一副呆板无趣的军人模样。此外,我的生活也像在军队一样按部就班,例如,每天按时起床。面对这样的自己竟被问起这样的问题,自然就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在休假期间,有时候跟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有时候一个人去看电影或去书店看书,我想尽可能地尝试完全不同于军队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其原因可能是军队的紧张生活让我的情感有所收敛,而休假时所做的一切事情只不过是情感的宣泄罢了。 韩国军队的生活让我变得像机器人——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在军队,一条铁的纪律就是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就像韩国军队里流传很久的一句话:“服从上级命令就如同服从上帝。”这就是军队的生活,没有自我,只有命令。人类所拥有的情感在军队里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或者是一种妨碍军队生活的障碍物。在韩国军队里,有时候上级下达的命令让人觉得不仅不公平,还很荒诞。这些命令和上级的无理行为将我的自尊心摔得粉碎,为了忍耐,我不能以我的情感和过去的经历来判断,甚至要保留我所有的思想。上级们不但践踏队友之间的感情,还嘲笑队友:“小兵根本就不是人。”这种生活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可那种舔马桶盖似的羞辱感至今还挥之不去,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当时那些侮辱我人格的事情之所以能够忍下来,是因为我将愤怒和侮辱这样的情感强制性地压抑下去了。 是的,在那时的情况下,我只有将这种本能的情感吞咽下去。当人不能彻底地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情感时,他只好压抑所有的情感。难道只有军队是这样吗?在职场的上司面前,学校的老师和教授面前,在公公婆婆面前,在警察和监察面前,在黑社会暴力面前,或者在政治权利面前,在社会理念面前,我们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表露出来,而是尽可能地加以掩饰。但这很难办到。这些情感包括愤怒、快乐、冷漠、绝望、憎恨、同情,甚至爱情,当我们心中充满其中任何一种情感时,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有可能面临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受到伤害的事情。 压抑情感或者扼杀情感的行为都是不幸的。明明活着,却如尸体一般没有情感,怎么可能幸福呢?因此必须让我们的情感复活,这也是人生的本能和义务,所以我们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去林荫附近的探戈舞厅跳舞、欣赏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鸣曲》,或去书店买小说和诗集来阅读,以此来舒缓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所压抑的情感不能复活,我们的人生将了无意义,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如果什么事情也不想做,那就放下一切去旅行吧!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们的陌生地方,这样也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了。在那个陌生的地方,不会出现公司的领导,不会出现严厉的公婆,更不用去遵循使人窒息的社会理念。在那个陌生的地方,遇见新的朋友,欣赏新的风景,让自己所有的情感如同燃烧的篝火一样完全地释放出来。 与上一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更加忙碌和紧张,这也说明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生活条件越恶劣,情感越容易被压抑。但幸福的生活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自然和自在地表露情感。“樱花的凋零,让人心生惆怅;银河的闪烁,让人心生喜悦;朋友的幸福,让人心生愉快;聆听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让人心生悲哀;与漂亮的人相遇,让人心生爱意;公婆的骄横行为,让人心生愤怒;他人的恶评,让人心生羞辱;蹦极台的跳跃,让人心生不安。”只有将这些情感完全表露出来,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在这些情感中,有我们想要的情感,也有我们不想要的情感,但不管是怎样的情感,都是从我们内心迸发出来的,使我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固有色彩。这也是我们真正地活在世上的证明。因此,痛苦、博爱、嫉妒等情感对我们很重要。今日的不快让我们更期待明日,对未来也更充满希望,相信未来会幸福,也许是让我们努力生活的一种力量。 二 纳博科夫写的《洛丽塔》,相信大家都看过吧。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洛丽塔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凄婉如泣又动人心弦,但是它曾经因违背社会理念而备受抨击。中年男子爱上跟自己女儿一样年纪的少女,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乱伦的行为,所以这部小说一直以来都让读者产生一种不快的情感。“洛丽塔综合征”这个词也应运而生,指对小女孩产生性幻想的一种精神疾病。小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告白:“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也是小说的开场白,可谓动人心魄,引人入胜。亨伯特的爱情自然会引起那些曾经对爱情有过刻骨铭心记忆之人的共鸣。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是一种受万人诅咒的爱情,对于这种疯狂的爱情,亨伯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最初,亨伯特非常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因为他深深地了解那会给洛丽塔和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是感情有如弹簧一样,越压抑爆发得越猛烈,在某一个瞬间,情感如同革命,使凌驾于心头上的理性屈服。也就是说,与理性相比,情感位于上风,这难道不是所谓的悲剧吗?不,这并不是悲剧,当然主人公的爱情与社会理念格格不入,但主人公还是决心保护自己的情感,因为主人公并不是理念的奴隶,而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认同自己爱情的人,就是不认同自己;相反,认同自己爱情的人,就是认同自己。最终主人公认清了这一点,即对洛丽塔的感情的本质就是自我本质的再现。 从本质上来看,人类是理性的吗?当面对情感时,人类所爆发的欲望只不过是难以得到的渴望罢了。当我们彻底地面对情感时,即便只有一次,不管是谁,都会很容易知道,人类是感性动物而不是理性动物。事实上,与人类的理性相比,人类的感性更容易释放出来,理性之所以会出现,也是为了控制感性。但是当理性和感性敌对时,总有一天,在情感的残忍报复面前,我们都会承认自己是多么的无能。 在这里,我们要把康德所认为的理性与其他的理性区分开来,因为康德对所有的情感都无条件地采取敌对的态度,这并不是理性的做法。盲目地抵制情感的爆发是不理智的,斯宾若莎的理性值得称道,而对情感,他不但认同,还理性地将其发挥出来。 在哲学家中,斯宾若莎是唯一追求“情感伦理学”的哲学家,而其他哲学家几乎都倡导“理论伦理学”,斯宾若莎所阐述的情感伦理学非常简单,即与他人相遇时,以事实来说明我们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这其中包括快乐和痛苦,甚至任何一种情感。 我们在精神上可以感受重大的变化,有时候可以渐趋完美,有时候只是向完美迈出一小步。但这些激情(passiones )向我们阐述了快乐(laetitia )和痛苦(tristitia )是怎样的情感。 ——斯宾诺莎,《伦理学》 是的,当我们遇见某个人时,有时候会有一种自己更加完美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快乐。如果和这个人分开,我们会觉得人生好像缺少了什么。与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人分手,不管什么时候,总会刺痛我们的心灵。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当与某个人相遇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自己并不完美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痛苦,也就是说,与其在一起感到索然无趣,不如分别,反而会感到快乐无比。这种痛苦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实。斯宾若莎劝告我们,当面对痛苦和快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时,我们会拒绝给予我们痛苦的人,保持与给予我们快乐的人的关系。所以斯宾若莎的“情感伦理学”也叫做“快乐伦理学”。 我们可以借助斯宾诺莎的帮助,来分析深爱洛丽塔的亨伯特的内心状态,也可以说是复杂的情感状态。亨伯特与洛丽塔在一起时感到无比的快乐;与洛丽塔分手时感到无限的痛苦。按照斯宾诺莎所言,亨伯特在爱着洛丽塔的同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完美。普通人无法接受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这种爱情,甚至会诅咒它,所以亨伯特站在了爱情的十字路口:是选择让自己更加完美,还是放弃这个机会呢?是选择快乐,还是冷漠的理性呢?令人欣慰的是,亨伯特的选择符合斯宾诺莎的理论,而面对所谓的社会和理性,他坦然自若、置之不理,宁可受到他人的鄙视。对亨伯特来说,洛丽塔是他人生的航灯,是他的“生命之光,生命之火”。所以对他来说,所谓“罪”的标签只是他甘愿忍受的一个小小的影子罢了。 三 不管什么样的情感都是神性的,因为情感扎根于平凡的人生,具备使其发生巨大变动的力量,更是我们个人无法选择和控制的。所以情感只能是“神性的”,而不是“人性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中,有掌管人类所有情感的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与不安情感有关的嘲神摩墨斯,与不和情感有关的不和女神厄里斯,还有与爱情和热情有关的厄罗斯。古希腊人认为,陷入自身意志无法掌控的情感都是神的捉弄所致。因为与人类相比,这些希腊神更懂得情感。古希腊人认为情感是神性的,从情感可以主宰我们未来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完全正确。若与某个人相遇时感到快乐,我们就会梦想着与他生活在一起,并努力使之成为现实。相反,若与某个人相遇时感到痛苦,我们就会有种潜意识的欲望,希望不是我离开对方就是对方离开我。 就像浩瀚无边的海洋拥抱着无数波浪一样,我们的心里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情感。但是,对我们来说最困难的是确定我们究竟被何种情感所包围。最初以为是快乐的情感,后来却发现是痛苦的情感;同样的道理,表面上认为的情感和事实上感受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被称为怜悯的情感,看起来与爱情类似,好像属于快乐的范畴,事实上只不过是基于别人的不幸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感,所以不能与我们怜悯的对象生活在一起。最初两个人看起来可能很快乐,可是不需要多长时间,他们就会伤害对方,陷入痛苦之中。基于怜悯而与对方在一起的人其实内心愿意看到对方的不幸,因为他人的不幸才是他生活下去的“动力”,这和“吸血鬼”没有任何差异。如果对方幸福,他就会产生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感觉,这就是一种痛苦。 所以,因为怜悯而在一起的两个人怎么能幸福呢?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可能是快乐的呢?“他是一个不幸的男人,他需要我。”怜悯由此产生,但是陷入怜悯情感的女人并不希望男人得到快乐和幸福。她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可以照顾不幸之人的优越感,或者一种比他人更幸福的感觉。口渴的人若没有得到足够的水,为了继续求水解渴,就不会从给水的人身边离开。然而总有一天,口渴的人会完全解渴,他就会掐住给水的人的脖子,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不幸被利用并加深了。可见怜悯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情感。不过我们还是将这种情感与最让人欣慰的爱情混同,这是一种致命的行为。怜悯会让双方完全失去自我,陷入颓废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具有识别情感的锐利目光。当我们被某种情感所困扰并因此迷失自我的时候,就需要确定这种情感属于快乐的情感还是痛苦的情感。 很久以来,我们被自己的情感所压迫,连表露这些情感都十分吝啬。所以当我们受情感困扰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只能是不成熟和生涩,甚至对自己的情感感到惧怕。“唉,这难道是爱情吗?”“我真的讨厌那个人吗?”在与情感有关的问题上,我们甚至连孩子都不如,总是弄得一塌糊涂。因为孩子是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情感的,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情感不可信,甚至很危险。如果你听不到“你将来会变成这样”的心灵低语,那么你根本无法想象未来是幸福的。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情感课堂。我们所讲的课程并不是社会上流行的英语课程,也不是所谓的专业知识课程,而是为了我们的精神健康所开设的课程。从现在开始,我们逐个分析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情感。换句话说,我们将要明确地分析每一种情感会带来怎样的依托和命令。 在学习情感的课程中,我们并不是孤独的,这一点让人非常欣慰。一位堪称人文学灯塔的同行者将给予我们帮助,这位同伴是历史上对人类情感研究贡献颇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他是一位前所未有的伟大哲学家,将人类的情感分成四十八种,并对每一种情感给出明确的定义。此外,还有很多文学家将以他们的著作告诉我们,人生会因各种情感而发生怎样跌宕起伏的变化,这些文学家包括:约翰·福尔斯、加缪、富恩特斯、埃米尔·左拉、托尔斯泰、乔治·奥威尔、屠格涅夫、菲茨杰拉德……他们的名著也会对我们的情感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都是我们分析各种情感的有力例证。例如,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就通过各种人物故事的展开来探求欲望情感。我们情感教程的教学方式是站在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而解释各种各样的情感。 在本书中,我将四十八种情感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说明,当然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绝对的分类,而是为了更加方便解释情感,基于加斯东·巴什拉的理论来进行分类的。加斯东认为人类的想象由物质产生,所以他把人类的想象分成四类,这四类想象由四种物质产生。本书的 四个部分就以这四种物质命名,即土、水、火、风。微妙的、可爱的又不可或缺的人类情感,好像大地上遍地绽放的新芽,美不胜收。变幻莫测但有时候充满激情的情感,好像弯弯曲曲的溪水,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喃喃低语。热烈却很容易熄灭的情感,好像纤细颤抖的篝火,让人浮想联翩。而冷漠空虚的情感如同让人瑟瑟发抖的寒风,使人陷入沉思。在讲述每一种情感之后,附加了“哲学家的劝告”,这些小节是出于我的苦口婆心。其实,安排这些小节的目的在于,在完成立足于斯宾诺莎和大文豪的情感教程之后,对于这一情感到底会给我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一个具体性的总结。所以“哲学家的劝告”是情感教学的应用部分和实践部分。好了,现在准备扬起情感之帆,航向广阔无边的情感大海。让我们尽情聆听四十八首情感之歌。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被某一种情感迷惑,一定要掌握好这四十八种情感,应该像走在回家路上的奥德修斯一样,去寻找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情感!Bon Voyage (一路顺风)!
前言/
序/ 第一部 地之语/ 自卑/ 自满/ 惊异/ 好胜/ 野心/ 爱情/ 勇敢/ 贪婪/ 厌恶/ 博爱/ 怜悯/ 悔恨/ 第二部 水之歌/ 惊慌/ 轻蔑/ 残忍/ 欲望/ 渴望/ 轻视/ 失望/ 酗酒/ 过奖/ 嘉奖/ 欣慰/ 荣誉/ 第三部 似春花/ 感谢/ 谦逊/ 义愤/ 嫉妒/ 敌意/ 嘲弄/ 肉欲/ 贪食/ 恐惧/ 同情/ 恭顺/ 憎恨/ 第四部 风之痕/ 懊悔/ 吸引/ 耻辱/ 胆怯/ 确信/ 希望/ 傲慢/ 谨慎/ 快感/ 痛苦/ 耻辱/ 复仇/
自卑
ABJECTIO 为了成为生活的主人 要克服的奴役意识 《木木》 伊万·屠格涅夫 奴隶是没有资格拥有爱情的,作为人世间最重要的感情,爱情仅仅对自由之身敞开大门。对此,盖拉辛深有感触,且是两次,通过自身所受到的苦痛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一个奴隶陷入爱情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上了年纪的女地主对此也了然于胸。因为当所爱的人出现时,为了保护那个人,有的时候奴隶会拒绝执行主人的命令。农奴和奴隶一样,只能否认自己的感情,即使难以否认,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否认。 盖拉辛虽是一个聋哑人,却力大无比,他对与自己处境相同的塔基雅娜心生爱慕之情。女地主的直觉告诉她,危机正在逼近。因为忠心耿耿的盖拉辛在保护自己这份珍重情感的过程中,会让自己获得新生,成为一个坦然自若、堂堂正正的个体。从女地主的立场来看,拥有这样为了爱而奋不顾身的奴隶,多多少少是危险的,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女地主才会仓促地将塔基雅娜嫁给别的农奴。 对盖拉辛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失去如此宝贵的东西,因此他感到无比的伤心和困惑。但很快他就死了心,还自我解嘲爱情对农奴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女地主的第一次诡计非常“成功”地得逞了。但是不管多么淳朴的农奴,自己的感情一旦被否认,自然会产生不悦之感,让他难以忘怀。就在盖拉辛痛苦伤心的时候,他很偶然地发现了一条在河岸泥潭中挣扎的小狗,并且救下了它。看到小狗垂死挣扎的样子,盖拉辛仿佛看到了自己作为农奴痛苦生存的样子,所以他把小狗带回自己住的地方,倾尽他所有的真诚饲养它。或许是为了抹去那个叫塔基雅娜的女人带来的痛楚,以及失去爱情的苦痛,盖拉辛给小狗取名叫“木木”,对它倾注所有的爱,因为他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不爱人,自己对动物的爱,女地主不会表露出什么不满的。 出乎意料的是,女地主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事实上,作为女地主,她的主人意识不可能对任何有可能带来危机的事情置之不理,因为在她的意识中,农奴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感情的主人。 这次,盖拉辛放下心中的石头,完全没有意识到女地主的心态。不,只能说他太天真了,因为他根本不明白,主人对于奴隶拥有自己的感情这件事情本身就持否定的态度,所以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没有例外。与上次将塔基雅娜嫁人不同,这次女地主干脆将木木置于死地。以塔基雅娜是农奴为理由,女地主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她的命运,何况是像木木这样不能开口说话的牲畜呢?处死木木根本不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非常珍惜木木的盖拉辛无法将木木交于女地主手中,让她杀死它,即便是这样,农奴身份的盖拉辛还是没有办法保护木木,因为对盖拉辛都可以任意左右的女地主,对盖拉辛的所属物更是可以肆意处置。 结果盖拉辛决心亲自处死木木,他觉得为了与他形影不离的木木,这是最后一次表现爱的机会。与其死在厌恶的人手中,不如死在爱它的人手中,这样会让木木更好受一些。这是屠格涅夫短篇小说《木木》中所描述的一个让人惆怅难眠的场面。木木喜欢的食物是在一碗盛满肉的白菜汤里,放进撕成碎片的干面包,当盖拉辛最后一次喂木木吃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呢?盖拉辛在为木木准备着这丰盛的晚餐时,他的泪水止不住流淌下来。最后在晚餐之后,他将木木带上船,摇起桨来,将船划到江中心。 终于盖拉辛将身体挺直,脸上挂着痛苦的愤懑之情。他用绳子将两块砖头缠在一起,在绳子上打了一个活结,把它套到木木的脖子上,之后把木木举到河面上,默默地注视“她”,那是他最后一次看“她”。木木以毫无恐惧且信赖的眼光看着他,轻轻地摇着尾巴。他转过脑袋,眯起眼睛,松了手。不管是木木掉下去时发出的尖厉的哀号,还是沉重的砖头击起水花的声音,所有的声音盖拉辛全都听不到。就像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最寂静的夜晚也一定不会那样寂静,对于他来说,最喧闹的白天也是寂然无声。 从表面上看,盖拉辛屈服于女地主的压迫,但不要忘记,女地主从来没有命令过盖拉辛杀死木木,所以盖拉辛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消极的主观性判断。换句话说,这是盖拉辛从自身的性格出发对女地主的一种消极的反抗。当然即便采取积极的方式,盖拉辛也未必能保护木木,因此哪怕是采取消极的做法,他也不能让木木死在女地主手中。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