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调研组深入朝阳区的5个社区,12个用人单位,访谈了158位农村流动女性,42位农村流动女性的家人,以及36位城市居民。深入的个案访谈、多角度的身份帮助我们还原了她们的生活图景。她们在北京务工时间*长的超过20年,*短的才刚刚开始。这些文化水平低、技能差、视野窄的农村女性,从广袤的农村来到了繁华的都城,从田间地头进入工厂街道,从洗洗涮涮开始经商服务。她们顺利吗?满意吗?幸福吗?她们怎样看待自己和北京的关系?怎样看待老家?想回去吗?她们对于未来包括回去的生活又是怎样思考的呢?中国有2.53亿的流动人口。他们长期远离故土,寄居他乡,对故乡已经陌生,和城市远未融入!他们心灵的故乡该在哪里安放?
本书为王海丽老师的专著,王老师历时两年,调研组深入朝阳区的5个社区,12个用人单位,访谈了158位农村流动女性,42位农村流动女性的家人,以及36位城市居民。深入的个案访谈、多角度的身份帮助我们还原了她们的生活图景。作者
前 言
我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的一个小镇。在我走出家乡来到北京求学之前,我一直在农村生活,熟悉农村的春耕秋收,熟悉农村的节庆习俗,熟悉农村的鸡鸣狗叫,更熟悉农村的夫唱妇随。在我整个的成长印记中,这些朴实的庄户人勤劳、率直,也有自己的精明和狡黠。但无论生活是富足或寒酸,忙碌或悠闲,回到自己的小院和土屋,夫妻俩唠唠村里的大情小事,训诫教育一下孩子,总能保有自己的独立和尊严。曾经,这是农村的常态。但现在,原来的常态变成了难得一见的风景,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是村里比较能干的个别人背负着希望,心藏着坚定,甚至伴随着隐隐不安进入了陌生但繁华的都市,开启务工生活,改善家庭条件。继而,兄弟姐妹、老婆、孩子、邻居、朋友、亲戚等也都好像挖红薯似的连带着也进入了一个个曾经他们充满了羡慕的陌生但富裕的现代都市。在那里,他们适应吗?他们生活的好吗?他们在会有高声的阔谈和发自心底的大笑吗?他们的尊严还能轻易地保有吗?在这种背井离乡的日子里,那些没文化、没技能、眼界窄,曾经一心守着家、守着孩子的农村妇女们,她们还会依然幸福地生活着吗?作为女性,我更关注她们,我想了解她们,倾听她们,走进她们。我要真诚感谢接受我们调查的流动男性、城市居民!尤其要特别感谢和我们真诚面对的农村流动女性!在访谈过程中,我们无数次面对她们谈到生活时无法抑制的眼泪,我们交流是为了了解她们的生活,掌握更多的信息,却因此触动了她们生活的痛处,为此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她们在巨大的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下,为了家庭的生计到处漂泊,积极直面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在此,要向她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我们深深地清楚,农村流动女性来到城市,由于自身限制而带来的种种劳动的艰辛、生活的无奈和心理的沉重,但她们依然能够以女性特有的坚韧和积极劳动来支撑自己的家庭,带给孩子更多的希望。本书正是以《从生存到生活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实录》这一书名来描绘她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并希冀能够给予她们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王海丽
2016年9月于香山脚下
王海丽,1977年出生,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教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学习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现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15年以来,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加完成省部级及其他科研课题及项目12项,参编丛书和教材4部。其中丛书《农村法律100问》入选农家书屋,并获得2016年度中国科协作家协会评选银奖。
目 录
绪 论 / 1
第一章 研究介绍 / 9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17
第二章 农村流动女性个案实录 / 27
第一节 摊贩女工 / 30
第二节 建筑女工 / 69
第三节 家政女工 / 81
第四节 保洁女工 / 91
第五节 其他工种女工 / 101
第三章 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129
第一节 农村流动女性的生活图景 / 131
第二节 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 147
第四章 改善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外部因素探究 / 161
第一节 农村流动女性的社会形象 / 163
第二节 改善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外部因素 / 167
第五章 改善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内部因素探究 / 175
第一节 农村流动女性的自我认知 / 177
第二节 改善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内部因素 / 179
结 语
农村流动女性的未来发展 / 187
附 录 / 189
参考文献 / 194
后 记 /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