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个孤独症学生对于教师意味着什么?如何管理课堂秩序?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如何构建适宜的环境?……
《“你会爱上这个孩子的!”》不仅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提供了关于孤独症的另类定义,帮助孤独症学生与他人建立友谊、提高沟通能力的策略和简便易行的建议。书中大量真实的图片帮助读者问题和思考有助于读者反思、与同业者沟通和讨论,从而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
《“你会爱上这个孩子的!”》中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灵感,值得每一个投身融合教育或特殊教育的教师与研究者学习和珍藏。
我很幸运,人生第一次写序,是写给这本书。因为它清晰地说出了这些年我在实践中深切感受过、认真思索过,但却难以言表的体验和想法;它也让我觉得自己不孤单,因为有人,而且是不少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和对待孤独症人士,并且不停地反思我们自己。
我,杨希洁,1994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从此与特教结缘。目前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特殊教育科研工作。我关注的领域恰恰和这本书的主题密切相关:孤独症儿童教育,融合教育课堂实践。虽然到现在为止,我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但好歹我可以真诚地评价我自己:这些年,我确实在学校观察着,好奇着,提议着,争辩着,努力着,欢喜着,难过着,自责着,也自勉着。除了这份正式的研究工作外,在业余时间,我为儿童,不拘是特殊儿童还是普通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些年,我在咨询室遇见了几个孤独症儿童,他们颠覆了我对孤独症很多原有的认知,或者说,偏见;同时,他们也让我对儿童的内在生长力量心生赞叹。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当我读到这本书,我觉得它似乎就是我要写的书,作者说的话简直就是我想说的呀!当然,作者说得比我好太多。
作者说出了我是如何理解孤独症人士的感想。什么是孤独症?前几年,人们包括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孤独症人士描述为有沟通障碍、有刻板行为、不理解社会规则、多数有智力问题,等等。现在,感谢美国《精神疾病与统计手册》的最新修订版,它终于将孤独症人士特异的感觉特点纳入了孤独症的诊断定义(虽然总体上我对这本手册的定义也持不那么认可的态度),人们描述孤独症的时候,终于能够说到一些更为客观、更少偏见的特征了。作者说,在对“孤独症”进行定义的时候,有各个方面的专家参与,唯独没有孤独症人士,这是不对的——说得太对了!
葆拉·克拉思,博士,当今非常受欢迎和尊重的孤独症和融合教育专家之一。克拉思博士以独立顾问的身份工作,在全美为专业人士发表令人振奋的演讲,帮助专业人士和家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与他们的同伴创造响应及时、参与性强的学习机会。
英文版推荐序
中文版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定义孤独症
第二章 理解融合教育
第三章 教师的作用
第四章 联结家庭
第五章 创造一个舒适的教室
第六章 友谊、人际关系和归属感
第七章 掌握沟通技巧和能力,建立人际关系
第八章 教孤独症学生读写
第九章 反思行为
第十章 融合教学法
第十一章 教学策略
第十二章 融合学校中的协作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