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教父舍伍德·安德森经典短篇集shou次中文译介
★用内心zui喧嚣的故事,言说zui沉默的自我安德森不容忽视的转型力作
★中年离家出走、弃商从文,代表作《小城畸人》位列20世纪全球百佳英文小说第24名
★他帮助福克纳出版本书《士兵的报酬》被福克纳视为授业恩师;他引荐海明威进入巴黎文艺界,是海明威的文学引路人
★塞林格、卡佛崇拜的文学大师,zui早将心理分析引入小说创作,对后世诸多作家影响深远
译序
舍伍德·安德森六岁时家道中落。讲述美国中西部地区心碎家庭的故事中又添新页。至此之后,父亲酗酒,行为纨绔,家庭重担落在了家中老三舍伍德身上。他为了生计,抛下童年的天真,先后当过农夫、食品运送员、自行车装配工和报童。当然,在随后的岁月里,这份工作简历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直至作家生涯的开启。母亲略带苦涩地给他取了个昵称:工作迷(Jobby)。自那时起,他身上的螺纹已被磨平,再也没有拧紧、固定在任何地方。奔波的足迹,频繁的转行,多变的婚姻,他一直在寻找落脚点。
1912年,三十六岁的舍伍德·安德森突发精神崩溃,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位于伊利里亚的办公室。这件事被视为他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他开启了写作生涯。不过,这不是一则通过写作克服精神疾病的故事,而是一段借助写作,发现乃至发明自我的经历,两者都很励志,只不过对于舍伍德·安德森来说,意义却不一样。写作生涯并没有改变安德森的一贯状态,他并未安定下来专注于写作长篇故事,而是兜转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之中,成了哈罗德·布鲁姆口中,1920-1930年代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有趣的是,他在给好友本杰明·许布希(Benjamin Huebsch)的信中曾这样解释他创作短篇小说的理由:我根本没有机会不受打扰地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或写作,只有将构思的角色存入意识,并与之共存,不得不用支离破碎的方式来构思。于是,这些独立的故事变得清晰而浓烈起来。在我准备好将其中一篇写出来时,它就会一下子冒出来,像馏出物,像喷射物。这样的理由发生在舍伍德·安德森身上并不意外。毕竟他是工作迷。但他所说的清晰而浓烈则更有深意。
1919年发表的《俄亥俄,温斯堡》(Winesburg, Ohio,又译《小城畸人》)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也为他一生的短篇小说创作奠定了基本风格。一般认为这部作品借鉴了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并不能成立。
舍伍德·安德森初想要以篇故事《怪诞者之书》命名这部小说,后改为《俄亥俄》,但在许布希的建议下,加入了虚构的小镇温斯堡。许多批评者都认为许布希才是读过《都柏林人》的那个人,由此才提出了在《俄亥俄》之中加入虚构地名的建议。而在安德森出版《俄亥俄,温斯堡》之后,次提出这部作品与乔伊斯有关的是《七艺》杂志的编辑、安德森的朋友沃尔多·弗兰克,他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写信给安德森说:没人会写出这种好到令人叫绝的文字,除了乔伊斯……你应该读一读。此外,从作家的回忆录和权威传记中,并无法找到直接能佐证安德森在1919年前读过《都柏林人》的记录。诚然,安德森或许会在1918年3月至1920年12月期间,借助当时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两地的小杂志《小评论》读到乔伊斯的作品,但这部作品是《尤利西斯》而非《都柏林人》。1921年,舍伍德·安德森抵达巴黎,在乔伊斯的出版人比奇的引荐下,的确拜访过乔伊斯。这位爱尔兰作家给他留下了以下印象:他长着一双我所见之人中为纤细的手,有着能抵消忧愁的爱尔兰式的智慧和微笑。此外,在他的笔记本中,他写道:他的命运或许是为多舛的,而《尤利西斯》无疑会是我们这一代出版的作品中为重要的一部。随后,受到《尤利西斯》的影响,他创作出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有名的一部《暗笑》。除此之外,未见他对《都柏林人》有任何评价。
相较于考证式的比对,文学史更为绮丽的一面在于作家基于时代的风格共鸣。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安德森的《俄亥俄,温斯堡》应当放在这一维度上进行阐述和对比。首先,两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革新了短篇小说的写作和陈列方式。自此之后,短篇小说的成书形式从集变成了套,后世批评家将这种将故事按组呈现,并要求读者在不同故事间相互借鉴,形成统一阅读经验的短篇小说命名为成套短篇小说(the short story cycle)。通常,所谓的成套需借助两个因素:限定的空间和内嵌的理念。比如,乔伊斯正是怀着对都柏林这座城市架构良心实验室的愿望,借鉴圣·阿奎那的神学理念,通过灵光乍现(epiphany)直抵都柏林人麻痹和瘫痪的中心。而舍伍德·安德森也有一套相对世俗一些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