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中的大航海时代,利玛窦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介绍神秘的西方记忆法开始,传播西方文化。终其一生,他都在试图打入热衷科举考试、重视背诵诗书的士大夫群体,他披僧袍,又着儒衫,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来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史景迁从利玛窦留下的八个记忆碎片——四个汉字(武、要、利、好)和四幅版画,搭
本项目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宋代道教对中国传统法哲学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22XJA730002)”的研究成果。我国法律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甚至具有一些近代法理特征。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宋代道教的兴盛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本书所探讨的就是这一逻辑关系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本书从法的目的、法的价值入手
元皇派信奉二郎神。此二郎神非杨戬,而是东晋时的蜀国人赵昱。传说他曾在隋朝时做过四川嘉州刺使,因为治水有功,被百姓爱戴。因排行老二,于是人们在灌口供奉他,称他为二郎神。在宋代,他被封为川主,受到后世信仰。此即为元皇派信仰之由来。本书考查了元皇派的概念,根据田野调查,归纳了元皇派信仰在仁寿的分布情况,并以道缘堂为例进行了个
现今时代,党和国家对涉藏地区民生和经济发展给予了巨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同时对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政策层出不穷。本书作者有幸参与了大藏经《丹珠尔》的校对、审读工作,对现存拉萨版《丹珠尔》中存在的部分错别字、词及漏字等问题进行了多年的艰苦钻研和实际考究,并整理编撰形成该该书初稿后,多次向西藏自治区范围内的部分专
本书以话语(discourse)为研究视角,探讨了中国神话学(1897—1937)在"近代"这一特殊转型期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文化潮流中,在中—西—日复杂的文化交涉中发生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以五四运动为界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是对经学的反叛、对古史的改造和重构,为中国抵御外来侵略、
本书在充分发掘辽金元史料,努力吸收、借鉴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视角出发,着重研究了金代佛教发展的历史基础与发展历程、佛教制度与仪轨、佛教信众与寺院、佛教宗派与佛学思想、佛教文学与艺术等问题,勾勒了金代佛教发展的整体面貌,构建了金代佛教研究的学术框架。书稿在注重金代寺院功能、僧团管理、信众组成等
本书为古籍整理,是对《龙门正宗同真教谱》的点校。《龙门正宗同真教谱》为民国王明然督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此书是在湖北民间发现的一部道教历史谱录类著作,未见其他馆藏或著录,版本珍稀,内容独到,属于孤本类文献。该书分为卷首上、卷首中、卷首下、卷一上、卷一下共五卷,主要包括龙门正宗四修同真教谱序、历代祖师像、目
本书将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置于自然与律法的张力中加以考察。作者致力在迈蒙尼德高度微妙又晦涩的笔法中,从上帝的属性、开端论、神车论、预言和神意等不同主题出发,辨析他游走于哲学与律法间的真正立场。 作者主张,自然概念是理解《迷途指津》的一把钥匙,自然是哲学的替代概念,是迈蒙尼德用于解释世界的运作并暗中拒斥神意及神迹的基石
玄奘法师经典译丛是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是将玄奘法师的经典著述、传记等进行英译出版。该丛书包括《大唐西域记》(汉英对照)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对照),对弘扬民族精神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且提高海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西安历史与传统的深入理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从佛教“格义”辨析、《道行般若经》历代异译要点比较、《道行般若经》题解、“格义”视域下释“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格义”视域下“五阴”的发展、“格义”视域下“本无”的发展六个方面进行《道行般若经》“格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