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但相比于其他许多书法家,历史上对他个人生活、仕宦经历的记载却不多。本书立足史料,梳理挖掘,描绘了柳公权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梳理柳公权的家世背景、生平经历、艺术活动,行文流畅,娓娓道来,结合唐代与柳公权有交集的其他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与交游活动,展现柳公权的一生。书中对柳公权的书法成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追踪、辨析国外相关的诠释模式与学术流派,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与方法论。进而对不同的时空范围内的西方诸种文明模式的基本特征与承转路径,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的层次进行叙述与分析,并对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相互碰撞与影响作广角度的审视。同时,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梳理西方文明史从地中海沿岸向全
《婚丧杂谈》一书共分九章,分别为婚姻由来、皇家婚礼、平民婚礼、民族婚礼、名人婚礼、皇家葬礼、平民葬礼、民族葬礼、名人葬礼。婚姻和丧葬是两种家庭氛围的习俗。从古至今,从皇帝到庶民,婚丧习俗可谓千姿百态。唐宋的皇室婚礼什么样?清民的国葬什么样?……本书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这些婚丧礼仪,虽然看似都是些生活琐事,但是在这
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西夏”这几个阶段各王朝和各帝王更迭比较烦杂,一般读者对此比较陌生而且很难找到对这几个阶段各王朝帝王作全面介绍的严肃而又通俗的读物。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相关王朝和每一位皇帝了解的需要,编著了“极简中国史”《辽金西夏概述及帝王全览》一书,介绍辽金西夏皇帝的历史更迭,还有辽
本书的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喀尔喀风格造像为本体,依据扎纳巴扎尔本人之作,参考文献记载,结合比较艺术方法、风格分析方法和图像学方法,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扎纳巴扎尔的艺术贡献做全面解读,对照他本人的作品比较其他喀尔喀风格造像,并直接观察这一艺术风格的图像特征,讨论喀尔喀风格的独特之处及其发展轨迹。
本书是拉铁摩尔夫妇基于多年在中国的考察、生活以及学术研究基础写出的作品,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简明中国历史著作。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在中国边疆的旅行经历和学术成果,以及作者长期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关注,从中国边疆重新书写中国、从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通过国土与人民、现存最古老的文明、近代中国、近代世界中的中国四编十二章,详今略古地叙述
故宫无与伦比的宫殿气象,历经600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600年的历史。本书共100讲,分六个章节,以时间为经线,以故宫为场景,将大故宫600年历史从头细细道来,分别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典藏版在原作和纪念版的基础上,装帧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十四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5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
本书是对甘肃陇东地区蒲河流域**发掘出土田园子石窟和调查新发现的薛李石窟、柳州城石窟及申家山石窟等几处石窟寺遗存的考古报告。基于传统石窟寺考古方法,运用数字化模型重建的技术来记录石窟寺,综合展现石窟寺建筑和佛教艺术的内容,并通过对相关石窟寺遗存及出土佛造像的对比研究,从宏观上探讨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佛教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及
丰都庙背后、木屑溪等炼锌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实物上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下火上凝法”的炼锌工艺,填补了中国古代冶金史中的有关空白,是三峡库区文物考古中一项独特的重大成果,被评为重庆三峡库区2003年度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庙背后遗址和木屑溪遗址除了主体为炼锌遗存外,还发现了少量晚期巴文化、汉代至南